新华财经北京4月26日电(王静)近期,国内外多重压力冲击“股市、债市、汇市”。面对疫情再度复发、俄乌冲突、美国加息缩表即将出台等因素,央行25日晚为稳定人民币汇率“出手”,宣布自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9%下调至8%。
业内认为,央行此举将释放外汇流动性,有利于改变离岸人民币的供求关系,稳定人民币汇率,从而有望切断股票、债券和外汇同时走弱的反馈逻辑。市场不断寻找应对多重失衡的政策路径,进而有利于稳定外资,维持股市和债市的交易规模。
对于近期部分外资流出债市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这不会成为趋势,债券市场资产的长期吸引力没有改变。当前汇率水平并不算太低,政策调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汇率在短时间内出现过大幅度的调整。此次政策微调表明汇率变动仍在央行可控范围内,市场无需担心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助于稳定国内债市情绪。
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降低资本外流风险
今年以来,市场面临预期弱化、需求萎缩、供给冲击等三重压力,加之疫情、俄乌冲突、美国加息缩表等风险因素,基本面面临极大挑战。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对新华财经表示:“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稳定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近期随着美联储加息预期趋强,美元、美债利率上升幅度较大,因此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增加外汇供给,从而稳定市场预期,稳定人民币汇率。”
聚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吴灿也对新华财经表示:“一方面,疫情反复、消费增速下滑、供给侧冲击导致预期减弱、经济放缓担忧加剧。另一方面,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加大中国资本外流风险,导致汇率近两天快速贬值。”
对于此次政策操作的影响,吴灿指出:“短期来看,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增加了外汇流动性,有利于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从中长期来看,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是汇率稳定的关键因素。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能否尽快改变弱化预期、能否促进消费、能否增加供给是人民币汇率预期转变的核心因素。”
国君固收表示:“股债的拉锯战,帮助宽松资金开始向长端流动,同时汇率绝对值仍然不高,小幅贬值利好出口,短期内央行不存在收紧流动性的可能。”
东北固收认为,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从技术角度可以释放国内美元流动性,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一般而言,抑制本币贬值需要营造本币相对偏紧的环境,但目前国内经济环境不允许央行收紧本币,因此通过调整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将央行的意图传达给市场。
外储、外债将回归正常区间,人民币债券仍具长期吸引力
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关乎下一步外汇储备与外债规模及差距,在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背景下,还将影响中国债券市场吸引外资的能力,以及中美互持债的正常运行。
今年以来,美债收益率大幅上升,海外机构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买入和卖出也出现波动,1月份美债遭遇大幅抛售,2月份则多为买入,相对于人民币资产的变化较为平稳。不过,近两个月人民币债券持续遭到部分海外机构抛售,业内人士认为,这可能受到汇率波动影响,机构已做出相应调整。
聚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郑楠认为,近期外储外债缺口收窄对人民币贬值造成压力。央行适时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确保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储外债总体相对稳定,从长期看为经济增长和金融运行营造相对稳定的基础。从历史经验看,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对短期汇率波动可能产生一定作用,但对长期汇率变化影响可能十分有限,需关注政策后续走势。
近期全球债券购买受到地缘政治极大扰动,俄乌局势影响市场情绪,投资者加大对黄金、债券等避险资产的配置,在大量购买后,多国债券波动性逐渐趋于平稳,阶段性收益率走高导致部分海外基金选择短期抄底换取收益。不过美联储主导的加息周期启动,也让机构对于大量购买同类型资产持谨慎态度,以防未来价值缩水。
明明表示:“随着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人民币汇率尽快保持稳定,有利于增强境外投资者的信心。未来包括境外机构在内的境外投资,对中国债券的持有趋势应该会保持较强。”
对于后续货币政策预期以及中美利差走势,张明明对新华财经表示:“核心方向仍是扩大信贷,需求和信贷需要尽快恢复。如果增长、需求、信贷能够恢复,收益率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中美利差短期内也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过度倒挂。”
对于债市,东北固收表示:“若近期汇率贬值幅度被证明是可控的,可以消除市场对货币政策独立性丧失的担忧,有助于稳定国内债市。但仍需密切关注国内疫情走势、出口走势,以及海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对汇率的影响。”
此外,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在二季度见顶在3%左右,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将在5月份见顶在2.5%左右,年初有高,年末有低。